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谢涛北宋 961 — 10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1034 【介绍】: 杭州富阳人字济之
太宗淳化三年进士
梓州榷盐判官
以计抵御李顺,迁观察推官,权知华阳县
改知兴国军,以治行召对,命试学士院
曹州,时契丹入寇,曹地多盗,属县赋税多输睢阳助兵食,百姓苦于转送,悉留不遣。
真宗天禧五年,以户部郎中侍御史知杂事同判吏部流内铨
进直昭文馆,累官至太子宾客
全宋诗
谢涛九六一~一○三四),字济之,其先阳夏人,徙家富阳(今属浙江)
绛父。
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为梓州榷盐院判官
真宗时历知、越诸州。
仁宗天圣中太常少卿权西京留守司御史台,改秘书监
明道元年(一○三二)太子宾客
景祐元年卒,年七十四。
一说年七十五(《范文正》卷一一《谢公神道碑铭》)。
事见《河南》卷一二《谢公行状》、《宋史》卷二九五《谢绛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八二
谢涛九六一——一○三四),字济之富阳(今浙江富阳)人。
淳化三年进士第,为梓州榷盐判官,迁观察推官,权知华阳县通判寿州筠州,知兴国军曹州泰州歙州
冯拯荐,召试,以兵部员外郎直史馆
判三司理欠司
天禧五年户部郎中侍御史知杂事
进直昭文馆,知越州,还判太常寺登闻检院
明道元年太子宾客
景祐元年卒,年七十四。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六二《谢公墓志铭》,《宋史》卷二九五《谢绛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蔡圭金 ? — 11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4 【介绍】: 真定人字正甫
蔡松年子。
天德进士
澄州军事判官
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太常丞,累迁礼部郎中封真定县男,改潍州刺史致仕。
号为辨博,凡朝廷制度损益,多所裁定。
所著多佚,惟《中州》存其诗。
正甫大丞相松年之子七岁赋诗语意惊人日授数千言天德三年进士擢第后不赴选调求未见书读之其辨博为天下第一历澄州军事判官三河簿正隆三年铜禁行官得三代以来鼎钟彝器无虑千数礼部官以正甫博物且识古文奇字辟为编类官丁父忧起复翰林修撰同知制诰户部员外郎太常丞朝廷稽古礼文之事取其议论为多大定十四年礼部郎中出守潍州道卒有续欧阳文忠公集录金石遗文六十卷古器类编三十卷补南北史志书六十卷水经补亡四十篇晋阳志十二卷金石遗文跋尾一十卷燕王墓辨一卷传于世国初文士宇文太学蔡丞相深州之等不可不谓之豪杰之士然皆宋儒难以国朝文派论之故断自正甫为正传之宗党竹溪次之礼部閒閒公又次之自萧户部真卿倡此论天下迄今无异议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陈尧佐北宋 963 — 104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3—1044 【介绍】: 阆州阆中人字希元号知余子世称颍川先生
尧叟弟。
太宗端拱二年进士
作《海喻》,人奇其志。
开封府推官两浙转运副使等,均有惠政。
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知河南开封府,累官至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先后同修真宗实录》、《三朝史》。
仁宗太后卒,罢知永兴军
景祐四年同平章事
致仕,卒谥文惠
少好学,曾从种放终南山
善古隶八分,点画肥重,世号堆墨书
工诗。
有文集。
全宋诗
陈尧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号知馀子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
太宗端拱元年(九八八)进士(《渑水燕谈录》卷七、《隆平集》卷五),为魏县通判潮州
真宗时直史馆,历知寿州滑州,除两浙京西路转运使
仁宗即位,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知制诰史馆修撰
天圣二年(一○二四)河南府
三年,徙并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
累迁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
七年,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永兴军
景祐四年(一○三七)同平章事
五年,罢为淮康军节度使、判郑州
康定元年(一○四○)以太子太师致仕。
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
谥文惠
有文集三十卷,又有《潮阳新编》、《野庐编》、《愚丘集》、《遣兴集》等,均佚。
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陈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今录诗五十首。
全宋文·卷一九六
陈尧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尧叟弟。
进士及第,为开封府司录参军推官,以言事忤旨,贬通判潮州
后为两浙转运副使,徙京西河东河北
天禧中,知滑州
仁宗立,入为三司户部副使,徙度支,特擢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
累迁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
天圣七年,以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寻以给事中参知政事,迁尚书吏部侍郎
明道二年,罢知永兴军,徙郑州
景祐四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次年罢,判郑州
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
曾预修《真宗实录》、《三朝史》,有文集三十卷。
欧阳修文惠陈公神道碑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经春秋 前1100 — 前600
夫《》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于生灵。
六情静于中,百物荡于外,情缘物动,物感情迁。
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于朝野,时当惨黩,亦怨剌形于咏歌。
作之者所以畅怀舒愤,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
发诸情性,谐于律吕,故曰“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
此乃《》之为用,其利大矣。
若夫哀乐之起,冥于自然,喜怒之端,非由人事。
故燕雀表啁噍之感,鸾凤有歌舞之容。
然则《》理之先,同夫开辟,《》迹所用,随运而移。
上皇道质,故讽谕之情寡。
中古政繁,亦讴歌之理切。
唐、虞乃见其初,牺、轩莫测其始。
于后时经五代,篇有三千,成、康没而颂声寝,陈灵兴而变风息。
先君宣父,釐正遗文,缉其精华,褫其烦重,上从周始,下暨鲁僖,四百年閒,六诗备矣。
卜商阐其业,雅颂与金石同和;秦正燎其书,简牍与烟尘共尽。
汉氏之初,《》分为四:申公腾芳于鄢郢,毛氏光价于河閒贯长卿传之于前,郑康成笺之于后。
晋、宋、二萧之世,其道大行;齐、魏两河之閒,兹风不坠。
其近代为义疏者,有全缓、何胤、舒瑗、刘轨思、刘丑、刘焯、刘炫等。
然焯、炫并聪颖特达,文而又儒,擢秀干于一时,骋绝辔于千里,固诸儒之所揖让,日下之无双,于其所作疏内特为殊绝。
今奉敕删定,故据以为本。
然焯、炫等负恃才气,轻鄙先达,同其所异,异其所同,或应略而反详,或宜详而更略,准其绳墨,差忒未免,勘其会同,时有颠踬。
今则削其所烦,增其所简,唯意存于曲直,非有心于爱憎。
谨与朝散大夫太学博士臣王德韶、徵事郎四门博士臣齐威等对共讨论,辨详得失。
至十六年,又奉敕与前脩疏人及给事郎太学助教云骑尉臣赵乾叶、登仕郎四门助教云骑尉臣贾普曜等,对敕使赵弘智覆更详正,凡为四十卷,庶以对扬圣范,垂训幼蒙,故序其所见,载之于卷首云尔。
诗有赋、比、兴之说,由来旧矣,此不可去也。
盖有关于解诗之义,以便学者阅之即得其解也。
赋义甚明,不必言。
惟是兴、比二者,恒有游移不一之病。
然在学者亦实无以细为区别,使其凿然归一也。
第今世习读者一本集传,集传之言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语邻鹘突,未为定论。
郝仲舆驳之,谓「先言他物」与「彼物比此物」有何差别?
是也。
愚意当云:「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是,则兴、比之义差足分明。
然又有未全为比,而借物起兴与正意相关者,此类甚多,将何以处之?
严坦叔得之矣。
其言曰:「凡曰『兴也』,皆兼比;其不兼比者,则曰『兴之不兼比者也』。
」然辞义之间,未免有痕。
今愚用其意,分兴为二:一曰「兴而比也」,一曰「兴也」。
其兴而比也者,如关雎是也。
其云「关关雎鸠」,似比矣;其云「在河之洲」,则又似兴矣。
其兴也者,如殷其雷是也;但借雷以兴起下义,不必与雷相关也。
如是,使比非全比,兴非全兴,兴或类比,比或类兴者,增其一途焉,则兴、比可以无浠乱矣。
其比亦有二:有一篇或一章纯比者,有先言比物而下言所比之事者,亦比「比」疑系「分」之误。
之;一曰「比也」,一曰「比而赋也」。
如是,则兴、比之义瞭然,而学者可即是以得其解矣。
若郝氏直谓兴、比、赋非判然三体,每诗皆有之,混三者而为一,邪说也。
兴、比、赋尤不可少者,以其可验其人之说诗也。
古今说诗者多不同,人各一义,则各为其兴、比、赋。
就愚著以观,如卷耳旧皆以为赋,愚本左传解之,则为比。
野有死麇,旧皆以为兴,无故以死麇为兴,必无此理,则详求三体,正是释诗之要。
愚以贽礼解之,则为赋。
如是之类,诗旨失传,既无一定之解,则兴、比、赋亦为活物,安可不标之使人详求说诗之是非乎!
诗序者,后汉书云,「卫宏从谢曼卿受学,作毛诗序。
」是东汉卫宏作也。
旧传为子夏作,宋初欧阳永叔苏子由辈皆信之;不信者始于晁说之
其后朱仲晦作为辨说,极意诋毁,使序几无生活处。
马贵与忽吹已冷之烬,又复尊崇,至谓有诗即有序,序在夫子之前,此本王介甫
以有序者存之,无者删之,凡数千言;无识妄谈,不顾世骇。
其末云:「或曰:『诸小序之说固有舛驰鄙薄而不可解者,可尽信之乎?
』愚曰:『序非一人之言也。
或曰出于国史之采录,或出于讲师传授,如渭阳之首尾异说,丝衣之两义并存,其舛驰固有之;择善而从之可耳。
至于辞语鄙薄,则序所以释经,非作文也,古人安有鄙薄辞语。
祖其意可矣。
』」按贵与尊序若此,而犹为是遁辞,盖自有所不能掩也。
愚欲驳序,第取尊序者之言驳之,则学者可以思过半矣。
诗序庸谬者多,而其谬之大及显露弊窦者,无过大雅抑诗、周颂潜诗两篇,并详本文下。
抑诗前后诸诗,皆为刺厉王,又以国语有武公作懿戒以自儆之说,故不敢置舍,于是两存之曰「刺厉王」,又曰「亦以自警」;其首鼠两端,周章无主,可见矣。
潜诗则全袭月令,故知其为汉人。
夫既为汉人,则其言三百篇时事定无可信矣。
观此两篇,犹必尊信其说,可乎!
毛传不释序,且其言亦全不知有序者。
毛苌,文帝时人;卫宏,后汉人,距毛公甚远。
大抵序之首一语为卫宏讲师传授谢曼卿之属。
而其下则宏所自为也。
毛公不见序,从来人罕言者,何也?
则以有郑氏之说。
郑氏曰:「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
自有此说,人方以为毛公亦作序,又何不见之有乎!
嗟乎,世人读书卤莽,未尝细心审究,故甘为古人所愚耳。
兹摘一篇言之。
郑风出其东门,小序谓:「闵乱,思保其室家」;毛传:「『缟衣』,男服;『綦巾』,女服。
愿为室家相乐。
」此绝不同。
馀可类推。
今而知诗序既与子无干,亦与毛公不涉矣。
郑又曰,「诗序本一篇,毛公始分以置诸篇之首。
」其言并无稽。
诗序来历,其详见于古今伪书考,兹不更述。
郑氏于序「关雎,后妃之德」下曰:「旧云起此,至『用之邦国焉』,名关雎序,谓之小序;自『风,风也』讫末,名为大序。
」然郑诗谱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又以小序为大序,大序为小序,不可晓。
又或谓关雎序为大序,馀为小序,尤非。
今小、大之名相传既无一定,愚著中仍从旧说,以上一句为小序,下数句为大序云。
或又以小序名前序、古序,大序名后序。
愚著于小序必辨论其是非;大序颇为蛇足,不多置辨。
宋人不信序,以序实多不满人意;于是朱仲晦得以自行己说者著为集传,自此人多宗之。
是人之遵集传者,以序驱之也。
集传思与序异,目郑、卫为淫诗,不知已犯大不韪,于是近人之不满集传者且十倍于序,仍反而遵序焉。
则人之遵序者,又以集传驱之也。
此总由惟事耳食,未用心思,是以从违靡定。
苟取二书而深思熟审焉,其互有得失,自可见矣。
集传使世人群加指摘者,自无过淫诗一节。
其谓淫诗,今亦无事多辨。
夫子曰「郑声淫」,声者,音调之谓,诗者,篇章之谓;迥不相合。
世多发明之,意夫人知之矣。
且春秋诸大夫燕享,赋诗赠答,多集传所目为淫诗者,受者善之,不闻不乐,岂其甘居于淫佚也!
季札观乐,于郑、卫皆曰「美哉」,无一淫字。
此皆足證人亦尽知。
然予谓第莫若證以夫子之言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如谓淫诗,则思之邪甚矣,曷为以此一言蔽之耶?
盖其时间有淫风,诗人举其事与其言以为刺,此正「思无邪」之确證。
何也?
淫者,邪也;恶而刺之,思无邪矣。
今尚以为淫诗,得无大背圣人之训乎!
乃其作论语集注,因是而妄为之解,则其罪更大矣。
见论语通论。
集传每于序之实者虚之,贞者淫之。
实者虚之,犹可也;贞者淫之,不可也。
今有人非前人之书,于是自作一书,必其义胜于彼乃得。
集传于其不为淫者而悉以为淫,义反大劣于彼,于是仍使人畔而遵序,则为计亦左矣。
况其从序者十之五,又有外示不从而阴合之者,又有意实不然之而终不能出其范围者,十之二三。
故愚谓「遵序者莫若集传」,盖深刺其隐也。
且其所从者偏取其非,而所违者偏遗其是,更不可解。
要而论之,集传只是反序中诸诗为淫诗一著耳,其他更无胜序处。
夫两书角立,互有得失,则可并存;今如此,则诗序固当存,集传直可废也。
集传主淫诗之外,其谬戾处更自不少。
愚于其所关义理之大者,必加指出;其馀则从略焉。
总以其书为世所共习,宁可获罪前人,不欲遗误后人,此素志也。
天地鬼神庶鉴之耳!
毛传依尔雅作诗诂训,不论诗旨,此最近古。
其中虽不无舛,然自为三百篇不可少之书。
第汉人于诗加以其姓者,所以别齐、鲁、韩。
齐、鲁、韩原本无此「齐鲁韩」三字,疑脱,今补。
诗既皆不传。
俗犹沿称毛诗,非是。
人谓郑康成长于礼,诗非其所长,多以三礼释诗,故不得诗之意。
予谓康成诗固非长,礼亦何长之有!
苟使真长于礼,必不以礼释诗矣。
况其以礼释诗,又皆谬解之理也。
夫以礼释诗且不可,况谬解之理乎!
今世既不用郑笺,穷经之士亦往往知其谬,故悉不辨论,其间有驳者,以集传用其说故也。
欧阳永叔首起而辨大序及郑之非,其诋郑尤甚;在当时可谓有识,然仍自囿于小序,拘牵墨守。
人之识见固有明于此而闇于彼,不能全者耶?
其自作本义,颇未能善,时有与郑在伯仲之间者,又足哂也。
苏子由诗传大概一本于序、传、笺,其阐发处甚少;与子瞻易、书二传亦相似。
才人解经,固非其所长也。
吕伯公诗记,纂辑旧说,最为平庸。
严坦叔诗缉,其才长于诗,故其运辞宛转曲折,能肖诗人之意;亦能时出别解。
第总囿于诗序,间有龃龉而已。
惜其识小而未及远大;然自为宋人说诗第一。
近日昆山新刊唐、宋、元人诗解,约十馀种,竟少佳者,似亦不必刊也。
郝仲舆九经解,其中莫善于仪礼,莫不善于诗。
盖彼于诗恪遵序说,寸尺不移,虽明知其未允,亦必委曲迁就以为之辞,所谓专己守残者。
其书令人一览可掷,何也?
观序足矣,何必其书耶!
其遵序之意全在敌朱。
予谓集传驱之仍使人遵序者,此也。
大抵遵集传以敌序,固不可;遵序以敌集传,亦终不得。
子贡诗传、申培诗说,皆丰道生一人之所伪作也。
名为二书,实则阴相表里,彼此互證,无大同异。
又暗袭集传甚多;又袭序为朱之所不辨者,见识卑陋,于斯已极,何苦作伪以欺世?
既而思之,有学问识见人岂肯作伪,作伪者正若辈耳!
二书忽出于嘉靖中,称香山黄佐所得;当时人翕然惑之,几于一鬨之市。
张元平刻之成都李本宁刻之白下,凌濛初为诗传适冢,邹忠彻为诗传阐,姚允恭为传说合参皆盛行于世。
道生又自为鲁诗世学,专宗说而间及于传,意以说之本传也。
又多引黄泰泉说,泰泉,乃道生座师,著诗经通解者,故二书多袭之。
因谓出于家,又以见有此二书,故通解中袭之也。
其用意狡狯如此,今世此二书已灰冷,然终在世,故详之,无俾后人更惑焉。
其尤可恶者,在于更定篇次,紊乱圣经,又启夫何玄子以为之先声焉,丰氏鲁诗世学极骂季本。
季明德诗学解颐亦颇平庸,与丰氏在伯仲间,何为骂之?
想以仇隙故耶?
朱郁仪诗故,亦平浅,间有一二可采。
邹肇敏诗传阐,文辞斐然;惜其入伪书之魔而不悟耳。
何玄子诗经世古义,其法紊乱诗之原编,妄以臆见定为时代,始于公刘,终于下泉,分列某诗为某王之世,盖祖述伪传、说之馀智而益肆其猖狂者也。
不知其亲见某诗作于某代某王之世否乎?
苟其未然,将何以取信于人也?
即此亦见其愚矣。
其意执孟子「知人论世」之说而思以任之,抑又妄矣。
其罪尤大者,在于灭诗之风、雅、颂。
夫子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又曰:「雅、颂各得其所」。
季札论乐,与今诗编次无不符合。
而乃紊乱大圣人所手定,变更三千载之成经,国风不分,雅、颂失所,罪可胜诛耶!
其释诗旨,渔猎古传,摭拾僻书,共其采择,用志不可谓不过勤,用意不可谓不过巧;然而一往凿空,喜新好异,武断自为,又复过于冗繁,多填无用之说,可以芟其大半。
予尝论之,固执之士不可以为诗;聪明之士亦不可以为诗。
固执之弊,人所知也;聪明之弊,人所未及知也。
如明之丰坊、何楷是矣。
抑予谓解诗,汉人失之固,宋人失之妄,明人失之凿,亦为此也。
凿亦兼妄,未有凿而不妄者也,故历叙古今说诗诸家。
于有明丰、何二氏诪张为幻,眩目摇心,不能无三叹焉,何氏书刻于崇祯末年;刻成,旋遭变乱,玄子官闽朝、为郑氏所害时,逃去,或云郑氏割其耳,或云中途害之。
印行无多,板亦燬失。
杭城惟叶又生家一帙,予于其后人重购得之。
问之闽人,云彼闽中亦未见有也。
大抵此书诗学固所必黜,而亦时可备观,以其能广收博览。
凡涉古今诗说及他说之有关于诗者靡不兼收并录;复以经、传、子、诗所引诗辞之不同者,句栉字比,一一详注于下;如此之类,故云可备观尔。
有志诗学者于此书不可惑之,又不可弃之也。
然将来此书日就澌灭,世不可见,重刻亦须千金,恐无此好事者矣。
以上论列自汉至明诸诗解,皆能论其大概如此。
若夫众说纷纭,其解独确,则不问何书,必有取焉。
诗韵一道,向靡有定,罔知指归,予谓亦莫不善于宋人矣。
吴才老始为叶音之说,而集传奉为准绳焉,叶音者,改其字之音以叶他字之音也。
盖其但知有今昔,不知有古韵变音,强以求叶而读之,此古韵所以亡也。
如「天」、「人」本同韵,乃于「天」字为「铁因反」,以叶「人」字;「将」、「明」本同韵,乃于「明」字为「谟郎反」,以叶「将」字。
此不知古韵之本同而妄为其说也。
夫同为一韵,奚叶之有!
且世无呼「天地」为「订地」,「明德」为「盲德」者。
又既曰叶,此叶彼,彼亦宜叶此。
今试以「天」字为主而改「人」字之音以叶之,以「明」字为主而改「将」字之音以叶之,不知「人」、「将」二字又当作何音耶?
不可通矣。
古人用韵自有一定之理,一字不可游移,亦无邦土殊音之说,亦非人可以私智揣摩而自为其说者。
大抵字有其音,音出于口,皆从喉、腭、舌、齿、唇分别得之。
如今韵之东、、江、阳、庚、青、蒸,属喉;真、文、元、寒、删、先,属腭;鱼、虞、歌、麻、尤、萧、肴、豪,属舌;支、微、齐、佳、灰,属齿;其鱼、虞、歌、麻、尤又以舌兼齿,故与支、微亦共为一韵;侵、覃、咸、盐,属唇。
如此之类,凡直呼其音则自然相叶,不必改音纽捏以为叶音也。
若夫叶音,必其韵之不通者,始可加以叶名。
愚今分为三:一曰「韵」,见上。
一曰「通韵」,此以韵之自为通者而通之也;有入声与无入声自为通,见后。
一曰「叶韵」,此则其不相通者也。
大抵诗中为韵者十之九而有馀,为通韵者十之一而不足,为叶韵者尤寥寥无几。
此或古之字音原与今别,今不可考耳,究竟不可谓之叶韵。
叶韵者,不相通者也。
古人决不以不相通之韵为韵。
自此而三百篇之韵可以一意贯通,畅然无疑,使古韵昌明于世;其馀纷纷之说可尽废矣。
详见后诗韵谱。
诗何以必加圈评,得无类月峰、竟陵之见乎?
曰:非也,予亦以明诗旨也。
知其辞之妙而其义可知;知其义之妙而其旨亦可知。
学者于此可以思过半矣。
且诗之为用与天地而无穷,三百篇固始祖也,苟能别出心眼,无妨标举。
忍使千古佳文遂尔埋没乎!
爰是叹赏感激,不能自已;加以圈评,抑亦好学深思之一助尔。
孔子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予谓人多错解圣言。
圣人第教人识其名耳;苟因是必欲为之多方穿凿以求其解,则失矣。
如「雎鸠」,识其为鸟名可也,乃解者为之说曰「挚而有别」,以附会于「淑女」、「君子」之义。
如「乔木」,识其为高木可也,乃解者为之说曰「上疏无枝」,以附会于「不可休息」之义。
各详文下。
如此之类,陈言习语,凿论妄谈,吾览而辄厌之鄙之。
是欲识鸟、兽、草、木之名,或反致昧鸟、兽、草、木之实者有之;且或因而误及诗旨者有之;若此者,非惟吾不暇为,亦不敢为也。
故编中悉从所略,并志于此。
作是编讫,侄炳以所作诗识名解来就正,其中有关诗旨者,间采数条,足辅予所不逮;则又不徒如予以上所论也;深喜家学之未坠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梅询北宋 964 — 10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4—1041 【介绍】: 宣州宣城人字昌言
太宗端拱二年进士
真宗时三司户部判官,屡上书论西北兵事。
坐断田讼失实,降通判杭州
两浙转运副使判三司开拆司
坐议天书,出知濠州
后历知数州,累官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知审官院。
以足疾出知许州
全宋诗
梅询九六四~一○四一),字昌言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
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为利丰监判官
真宗咸平三年(一○○○)直集贤院
因事降通判杭州,历知、寿、陕诸州,为两浙湖北陕西转运使仁宗天圣六年(一○二八)昭文馆,知荆南
明道元年(一○三二)枢密直学士并州(《北宋经抚年表》卷三)。
入为翰林侍读学士,拜给事中知审官院。
宝元二年(一○三九)许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四)。
康定二年卒,年七十八。
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七《梅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有传。
今录诗二十八首。
全宋文·卷一九九
梅询九六四——一○四一),字昌言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
端拱二年进士及第,为利丰监判官,知杭州仁和县
真宗召试中书,除集贤院
屡上书陈论西北事,历知苏州濠州鄂州,为湖北陕西转运使
后擢龙图阁待制,历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知通银台司判流内铨,为翰林侍读学士群牧使
累迁给事中知审官院。
康定二年六月卒于许州官第,年七十八。
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梅公墓志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七),《宋史》卷三○一有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侃北宋 964 — 10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4—1032 【介绍】: 杭州钱塘人本名侃,避真宗旧名字子正
杨覃从子。
太宗端拱二年进士
好学自信,文风质朴。
真宗咸平中太常博士,直集贤院
因无所阿附,为权臣丁谓王钦若所不悦,二十余年不升迁
晚年因朝廷欲矫士大夫文章雕靡之弊,始与陈从易并为知制诰
官终集贤院学士、知亳州
有《大隐集》、《西垣集》、《职林》、《两汉博闻》。
全宋诗
杨侃九六四~一○三二),避真宗藩邸讳改名大雅字子正(《隆平集》卷一四作子政),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屡迁知浔州
真宗景德二年(一○○五)太常博士集贤院,出知袁二州(《袁州府志》卷六)。
后知、常二州及应天府,以兵部郎中知制诰
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亳州
仁宗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
有《大隐集》三十卷、《西垣集》五卷等,已佚。
欧阳文忠公集》卷六一有墓志铭,《宋史》卷三○○有传。
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二一一
杨大雅原名侃,避真宗讳改字子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钱俶归朝,挈族寓宋州
进士及第,历新息鄢陵县主簿光禄寺丞、知新昌县,徙知浔州
监在京商税,迁秘书丞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知、常等州及应天府纠察在京刑狱
天圣六年九月兵部郎中知制诰
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亳州,卒。
好学笃古,著述颇富,有《原治》十七篇、《大隐集》三十卷、《西垣集》五卷、《职林》二十卷、《两汉博闻》二十卷、《家谱》一卷。
宋史》卷三○○有传,又参《宋史》卷二○三、二○四《艺文志》二、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欧庆北宋 966 — 10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6—1029 【介绍】: 襄州乾德人字贻孙
以同《三礼》出身,授湘潭主簿
陈州司法参军彭州军事推官,知永春县
为人忠信,居官廉平
及卒,欧阳修为表其墓。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铠明 1561 — 1621年12月13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法铠字忍之亦号澹居姓赵氏江阴人也。
世称巨族,母梦僧趺坐于堂上而生,故幼性颖悟,知有夙慧,长习举子业,才名奕奕,乃尘视世荣,志性命之学。
父母方为聘室,愀然不乐。
父卒,乃杖策孤游,登太和山,遇羽士授长生之术,过武昌遇讲良知学者,皆掉头弃去。
一日入僧舍,见《金刚经》,读至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忽有省,乃曰:“是吾所归也。
”还过浮山,坐三曲洞,沥血写《孝经》。
癸巳,游皖城达观禅师过江上,往参,再谒乃见,求度未许。
达登马祖庵,阮自华至。
达夜梦披白铠人侍其侧,及见著白衣恳求剃度,达许之,因命今名。
薙发受具,时年三十有三。
未几,入天目,诛茅于分经台,吊影藏修,单提向上,蔬食不糁,敝衣露肘,每降妄心,燃香爇臂,如是者三载,大有开发。
石帆岳公入山,见蓬首垢面,腰镰采薪,因太息曰:“真道人也。
”久之下天目,复过宣城,掩关于西乐。
乃习重负肩,试经行,以苦箸骨调昏睡,其道益进。
后出关行脚,至匡庐,每过丛林,坐廊下,忽焉达旦。
辛丑,至都门,省达于慈寿。
初入室便问生死大事,愿师指示。
达即痛棒,如是者再。
一日又问:“永嘉云:了得业障本来空。
只如师子尊者,二祖、肇公等是了得也未?
”声未绝,达连捧之。
猛省,但点首而已,自是见地隐密。
壬寅秋,南还入浮山会圣岩,乃宋远录公欧阳六一因棋说法处,久为俗业。
皖城澹宇阮公谋复之,请以居,重新远公塔。
沥血书《梵网经》,日课《金刚般若》为母寿。
戊申,应太史观我吴公请,住持浮山华严寺,居常以本分为念,四方衲子至者唯示直捷处。
乃集诸祖入道缘梓之。
初,达刻大藏,以双径寂照为刻场,后灵龛亦归之。
欲满其愿,遂往。
庚戌至山,见雾湿浓浓,宜求爽垲。
下有化城故址,为宋佛日宣禅师道场。
太史具区冯公议修复为藏版处。
简得手札,示左方伯本如吴公为按址画界,夺诸豪右,仍为佛地,又赎临安太平寺田百亩以资供赡,于是藏事有归。
甲寅吴公开府于蜀,以刻藏因缘往议之,遂登峨嵋礼普贤。
乙卯春,同直指若谷徐公出蜀。
是年秋,还径山,颇疲于津梁。
辛酉 秋七月,遍辞诸檀越,过白门以藏事托本如吴公。
冬十月,归双径。
一日倚杖立堂下,顾谓众曰:羚羊挂角,不出十二。
众罔测。
至晚,爇香礼佛,沐浴更衣,趺坐默然,至旦忽脱去。
天启辛酉十二月十三日也。
寿六十有一,腊二十有八。
弟子元亮具状,走匡山憨山为之塔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喻皓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又作喻皓、喻浩、预、预浩。
宋浙东人。
为都料匠,人称“预都料”。
擅长建塔。
吴越杭州梵天寺木塔,患动摇,授以逐层铺板钉实之法,塔身遂稳。
太宗时,营建开封府开宝寺塔,塔高为京师最,使塔身略倾西北,以为汴梁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自正。
欧阳修誉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著有《木经》,内载关于建屋比例之“三分法”,为我国古代重要之建筑专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薛奎北宋 967 — 10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7—1034 【介绍】: 绛州正平人字宿艺一字伯艺
太宗淳化三年进士
淮南转运副使江淮制置发运使,疏漕河、废三堰以便饷运。
入为三司副使
仁宗即位权知开封府,为政严敏。
使契丹还,权御史中丞,上疏论择人、求治等十数事。
出知秦州,有治绩。
天圣七年,任参知政事,谋议无所避。
明道二年,以疾辞位。
卒谥简肃
有文集。
全宋诗
薛奎九六七~一○三四),字宿艺(《东都事略》卷五三本传作伯艺),正平(今山西新绛)人。
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隰州军事推官(《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六《薛公墓志铭》)。
真宗天禧五年(一○二一)户部郎中昭文馆,知延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七)。
仁宗即位知开封府,历知、益诸州。
天圣六年(一○二八)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同上书卷一○六)。
七年参知政事(《宋宰辅编年录》卷四)。
给事中礼部侍郎
明道二年(一○三三)判尚书都省(《薛公墓志铭》)。
景祐元年卒,年六十八(同上)。
谥简肃
有文集四十卷(《欧阳文忠公集》卷四四《薛简肃公文集序》),已佚。
宋史》卷二八六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二○九
薛奎九六七——一○三四),字宿艺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人,薛化光子。
淳化三年进士,授隰州军事推官,历知县、州。
真宗朝,累迁殿中侍御史户部吏部员外郎户部郎中,直昭文馆,历任陕西淮南转运使江淮制置发运使户部副使、知延州
仁宗即位,以吏部郎中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改集贤院学士、知秦州,加枢密直学士、知益州
召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
天圣七年,拜参知政事
明道二年以疾辞,罢为户部侍郎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
景祐元年八月卒,年六十八。
谥简肃
有文四十卷。
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六《薛公墓志铭》,《宋史》卷二八六本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尹仲宣北宋 967 — 1037
全宋文·卷二○九
尹仲宣九六七——一○三七),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尹洙父。
举《周易》,咸平三年中第。
历任主簿司理参军县令,迁蜀州军事判官,入拜大理寺丞太子中舍殿中丞国子博士尚书虞部员外郎,历知汝州叶县郑州荥阳县、大宁监通判华州,知资州郢州景祐四年卒于官,年七十一。
欧阳修尚书虞部员外郎尹公墓志铭》(《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二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曾致尧北宋 947 — 10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7—1012 【介绍】: 建昌军南丰人字正臣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
累除秘书丞,出为两浙转运使
魏庠苏州,恃恩不法,为致尧劾罢。
徙知寿州,转太常博士
性刚率,好言事,前后屡上章奏,辞多激讦。
真宗时,历知、泉、苏、扬、鄂五州,官终户部郎中
有《仙凫羽翼》、《广中台志》、《清边前要》、《西陲要纪》、《直言集》等。
全宋诗
曾致尧九四七~一○一二),字正臣抚州南丰(今属江西)人。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进士
著作佐郎直史馆
秘书丞,出为两浙转运使
后历知寿、泉、苏、扬、鄂等州。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卒,年六十六。
宋史》卷四四一有传。
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一三○
曾致尧九四七——一○一二) 字正臣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人。
太平兴国八年进士,为符离主簿梁州录事参军,迁著作佐郎直史馆,改秘书丞
出为两浙转运使,历知寿、泉、苏、扬、鄂等州。
大中祥符五年卒,年六十六,赠谏议大夫
著有《仙凫羽翼》三十卷、《广中台志》八十卷,《清边前要》五十卷、《西陲要纪》十卷,《为臣要纪》三卷,文集十卷。
欧阳修作有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一《文苑传》三有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青阳楷北宋
全宋诗
青阳楷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人。
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清乾隆潼川府志》卷六)。
全宋文·卷二○九
青阳楷梓州郪县(今四川三台)人。
咸平五年进士第景德中信州永丰县令
欧阳修归田录》,《万姓统谱》卷一三一,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马荩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人
籍贯不详。
师事钱德洪
德洪吴越王钱镠十九世孙,本其意,著《吴越世家疑辨》。
胪列《通鉴》诸书所载钱镠爱民政绩,以證欧阳修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言钱氏赋敛苛重之非实。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欧阳观北宋 952 — 10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2—1010 【介绍】: 吉州庐陵人一名德仪字仲宾
欧阳修父。
少孤力学。
真宗咸平三年进士
通州判官
、锦二州推官,终泰州判官
性仁孝,治狱宽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吴之振清 1640 — 17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0—1717 【介绍】: 浙江石门人字孟举号橙斋又号黄叶村农
康熙时贡生,官内阁中书
旋归隐。
吕留良合选《宋诗钞》,又有《黄叶村庄诗集》。
吴之振字孟举号橙斋又号黄叶村农浙江石门人
中书科中书
有《黄叶村庄集》。
词学图录
吴之振(1640-1717) 字孟举号橙子别号竹洲居士,晚年又号黄叶老人黄叶村农石门(今桐乡)洲泉镇人
顺治九年13岁应童子试,与吕留良定交,试后又与黄宗羲兄弟交往。
贡生,以赀为内阁中书,不赴任。
性淡泊。
康熙二年吕留良吴自牧合编《宋诗钞》,收录宋诗成集者84家,凡94卷。
又选施国章、宋琬王士祯王士禄陈廷敬沈荃程可则曹尔堪8人诗为《八家诗》刊刻行世。
十二年北京访求宋人遗集,与复社诗人冒襄长洲尤侗汪琬锡山严绳孙工部尚书汤斌等订文字交。
南归时,冒襄等为之饯行,吴之振于席间赋《种菜诗》以言志,众人和之,后汇编成《种菜诗倡和集》。
筑别墅于石门城西,因爱苏子瞻名句"家在江南黄叶村",便命名为黄叶村庄。
生平锐意于诗,兼工书画。
撰有《黄叶村庄诗集》及后集、续集、《德音堂琴谱》等。
清诗别裁集
字孟举浙江石门人
宋代诗,前此无选本。
孟举刻《宋诗钞》,共百数十家。
己所成诗,亦俱近宋人。
黄叶村庄诗·序
黄叶村庄,吾友孟举学古著书之所也。
苏子瞻诗「家在江南黄叶村」,孟举好之而名其所居之庄者也。
天下何地无村?
何村无木叶?
木叶至秋则摇落变衰。
黄叶者,村之所有而序之必信者也。
夫境会何常?
就其地而言之,逸者以为可挂瓢植杖,骚人以为可登临望远,豪者以为是秋冬射猎之场,农人以为是祭韭献羔之处,上之则省敛观稼、陈诗采风,下之则渔师牧竖、取材集网,无不可者。
王维以为可图画,屈平以为可行吟,境一而触境之人、之心不一。
孟举于此,不能不慨焉而兴感也,觉天地之浩邈,古今之寥廓,无一非其百感交集之所得于心、形于腕。
于以为诗,而系之黄叶村庄,意有在也。
孟举于古人之诗无所不窥,而时之论孟举之诗者必曰学宋。
予谓古人之诗,可似而不可学,何也?
学则为步趋,似则为吻合。
学古人之诗,彼自古人之诗,与我何涉
似古人之诗,则古人之诗亦似我,我乃自得。
故学西子之矉则丑,似西子之矉则美也。
孟举诗之似宋也,非似其意与辞,盖能得其因而似其善变也。
今夫天地之有风雨阴晴寒暑,皆气候之自然,无一不为功于世,然各因时为用而不相仍。
使仍于一,则恒风恒雨、恒阴恒晴、恒寒恒暑,其为病大矣。
诗自三百篇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惟不相仍,能因时而善变,如风雨阴晴寒暑,故日新而不病。
今人见诗之能变而新者,则举之而归之学宋,皆锢于相仍之恒而不知因者也。
孟举之诗,新而不伤,奇而不颇,叙述类史迁之文,言情类宋玉之赋,五古似梅圣俞,出入于黄山谷,七律似苏子瞻,七绝似元遗山,语必刻削,调必凿空,此其概也。
不知者谓为似宋,孟举不辞;知者谓为不独似宋,孟举亦甚惬。
孟举之能因而善变,岂世之蹈袭肤浮者比哉?
世之尊汉魏及唐者,必以予言为抑孟举;世之尚宋者,必以予言为扬孟举。
悠悠之论,非但不知孟举,实不知诗。
然则读孟举诗,得其系之黄叶村庄之义,则思过半矣。
横山叶燮序。
寻畅楼诗稿·序
孟举之诗,神骨清逸而有光艳,著语惊人。
读者每目瞤而心荡,如观阎立本李伯时画天神仙官,旌导剑佩骖驾之饰,震慑为非世有,然不敢有所嗜愿,为非其类也。
凡为诗文者,其初必卓荦崖异,继而腾趠绚烂,数变而不可捉搦,久之刊落,愈老愈精,自然而成。
孟举方当卓荦崖异与腾趠绚烂之间,固宜其惊人如此,所谓小称意则人小怪,大称意则人大怪。
孟举正须问其称意何如昔人耳。
人知我而惊,不知我亦惊,直不可以此介意也。
桓谭侯芭不足以知杨雄而待韩愈知之;李翱皇甫湜不足以知韩愈而待欧阳修知之。
李白杜甫之诗,则又近时之韩愈知之,宋人因而师承焉,今人又未之知也。
然则惟作者而后能知作者,自古为然。
而作者之出也,或骈肩而生,或数百年、一二千年而生。
吾同时无其人,则必待之数百年、一二千年有黄口后生焉,足以竭吾之长而攻吾之短,此真吾之所戁畏而托命者也。
目前纷纷广座长麈、拈黑道,如土蠓野马,其不足与于斯文也明矣。
而今人舐笔蘸墨,方以此曹之喜憎为是非趋背。
得其誉,便可骂阮籍为老兵,诃杜甫为村子;一为贬毁,则志惑气索,如丧家失父,不可自立于门户。
谚所谓「以盲引盲,相将入坑」,殊可剧叹也。
归有光王世贞为「妄庸巨子」,世贞曰:「妄则有之,庸则未也。
有光曰:「未有妄而不庸者。
」归之文至今可传,以其意中能无此巨子也。
今天下之巨子,其出世贞下又不知几何。
使吾之所为为其所称叹,则必为前与后之作者所哕詈矣;为其所诧异,则必为前与后之作者所疑而抉摘矣;为其所屏弃不复置目,然后必为前与后之作者所笑视莫逆矣。
孟举虽不为所喜,而犹为所惊怪。
其于作者,尚未知何如也。
孟举进方锐,将数变而不可捉搦以底于成,则其惊怪益甚,其为屏弃不复置目,终所必至,顾在孟举能卒不以此曹介意否耳。
陆务观曰:「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余读此句,辄自咎讼平生言距阳明而熟于用处,不事检束,正坐阳明无忌惮之病;为诗恨伪盛唐而未离声律,两骑夹带,犹为所牵挽。
思欲坐进古人,所待于后甚远。
不汲汲有求于今世者,心知其甚难,然不敢不与孟举同厉之也。
南阳村晚村氏序。
(此老友晚村序余癸丑以前作也。
晚村墓有宿草,余年齿亦衰颓,学业日益荒落。
重阅此序,念老友勉励之语,不觉泪渍于纸也。
康熙甲戌冬日居士书。)
黄叶村庄续稿·序
黄叶村庄续稿一卷,予叔父橙斋先生丁丑后六年间所作诗也。
前集八卷,皆先生所手定。
丙子季冬卧闼,遭绛云之烬,先生跳身烈焰中,支体溃灼,仅而获全。
自时厥后,先生见弥超,学弥劭,世事不复罩眼。
常拟筑别业读书归老,颜之曰「补衲庵」。
虽不果就,而平居坐卧一小阁,蒲团棐几,一炉一编,优游其中,未尝轻出也。
四方车马造谒与交游过从问字者,辄戒门以绝。
即诗文一道,平昔所深知笃好者,亦嫌于炫露,几欲焚弃笔砚。
然海内诗筒词版往来徵索者无虚日,先生不欲过绝人情,亦时时牵率应之。
忆尝侍侧,见案间侧理填委,客坐厅事相促迫,先生率尔捉笔疾书,不移时,悉发遣去。
初疑仓卒应付、不经意之作,已而回环吟咀,各有意理,而辞句之工、格律之细,又无论已。
此不独挟兔园册、剽贼獭祭以誇多斗捷者无从望其项背,即作家宗匠刻意雕锼,亦有攀跻不上者矣。
然每不自爱惜收拾,甫脱稿,旋弃去。
频年所作,都流散于门人亲友间。
其甚者或落长须赤脚之手,以为窗糊药裹。
予每见,辄掇取之。
积之既久,颇亦盈帙,盖半抄于友人箧衍所贮,半搜之敝楮渝墨之馀,而其散亡遗佚、无从蒐辑者,已不知其几矣,良可惜也。
岁暮无事,料简巾箱,因尽出而汇集之。
客见而憙曰:「海内仰望先生近作久矣,而恨不得见也。
盍付之梓,以慰其饥渴乎?
」予曰:「此非先生意也。
今世操觚之家,所谓未有长卿一句,辄灾木费纸,投贽干时,驰逐荣利之场,集止津要之地,附末光而分馀润。
先生方惄焉伤之,故年来匿影村庄,深悔姓名落于人间。
即偶然酬应之作,亦如浮云太虚,过而不留。
窥其心,且不欲以词章末技与学士大夫、骚人墨客斗新奇、较工拙以争长于词场吟社之间,况镂版流播,迹同衒鬻,不几与钓名营进者同类而共道乎?
知非先生意也。
」客曰:「虽然,欧阳子不云乎:聚多者终必散。
苟不及今为可久计,异日者保无湮没沦落之患乎?
纂辑家集,无使陨坠者,子弟之责也。
曷不刻之塾门,垂示子姓,并使乡邦晚进有所矜式考问,以庶几于大雅之克继,所得孰多乎?
」予感其言,因谋之武冈、瑞草两弟,亦各出所藏,并甲戌元旦乙亥春正雨雪、喜晴、公宴四诗合之,得古今诗二百二十馀首,相与排缵编次,釐之为若干卷,固请于先生而授梓焉。
读是编者,当求其义蕴之弘、寄托之远与夫沉浸含咀之深,斯得之矣。
若徒于抽黄对白、章絺句绘间赏之,非今日编纂之意也。
刻既成,因记其缘起于此。
景淳谨识。
黄叶村庄诗后集·序
黄叶村庄诗,其初集先生所自订也,续集则令子武冈瑞草及其小阮弈亭所搜缉编次也。
自时厥后,又垂八九年,先生年弥高,学弥邵,诗亦益精诣融脱,如少陵之老去律细、东坡之海外文章,昔人所谓「精能之至」者也。
先生之诗率然漫成,或口占,或授简,初不置册本。
又书法妙天下,片纸脱稿,旋为人攫去,或藏弆,或博易,遂并诗失之。
先生既不自省录,而余数年来鹿鹿,时奔走长安道上,瑞草亦有负笈成均之役,武冈复迁居外舍,遂不及尽收录,所存者仅十之二三耳。
今年首夏,余公车罢归,即仝瑞草昆季校辑,促付诸剞劂氏。
第皆从零星收拾,故都无年次先后。
先生笃于故旧老友,晚年往来诗版,时复把玩,寓落月屋梁之意,而后学及子弟片语之佳,亦汲引奖借,故集中仿右丞拾遗例,附入一二倡和篇什,亦先生意也。
嗟乎!
先生之诗,沾丐海内久矣。
世徒赏其工妙而不究其由来,正如读昌黎集,但见其章妥句适,而所谓「茹古涵今,不可窥校」者,则未之睹也。
余馆橙斋,与先生朝夕者十馀年。
每见先生诗,大都成于对客谈笑、酒阑游衍之馀,初若不经意,然他人旬锻月鍊、苦思力索而未至者,先生以自然得之;从来苦捷敏者负蛟螭蝼螾之讥,费推敲者蒙刻楮雕肝之诮,先生独两兼之。
此正非可卒乍袭取,盖才分既卓,学识绝高,而功力更复深至,乃克臻此境界。
余尝谓先生非徒以诗鸣者也,特其胸中蕴负之奇偶寓于诗而一发之耳。
读是集者,涉其津而溯其源,知其诗之所由来,无徒炫耀于絺章绣句而从事于本原,庶不负作者之苦心矣。
余非敢序先生集也,因与先生周旋久习,知先生学问本末,因为指示其端要,愿与世之读先生诗者共勉之而已。
康熙壬辰岁端午前三日,后学徐焕识。
重刊黄叶村庄诗集·跋
先六世祖孟举先生自编《黄叶村庄诗》八卷。
又《续集》一卷、《后集》一卷,则五世祖武冈公及五世叔祖瑞草公所辑,板藏家塾,阅二百年。
庚申之变,付之一炬。
康寿兄弟避乱沪上,购得印本,欲谋重刊,而力有未暇。
阅数年,服官于吴,稍有俸入,复构祠宇,乃以此本付梓人。
又《黄叶村庄图册》及国初巨公题种菜诗原本经同邑蔡砚香广文刻石者,亦以重资购得。
复得渔洋钝翁诸老送行诗墨迹,并附于末。
先生学行箸海内,无俟论述。
独是数百年手泽,兵火荡析之馀,岿然尚存,若有神物护持。
俾得再刊,以饷后学,则诚小子之所深幸也。
工既竣,谨书缘起于卷尾。
光绪四年正月,六世孙康寿谨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砺北宋
全宋诗
王砺字汝坚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
真宗景德二年(一○○五)职方员外郎越州(《嘉泰会稽志》卷二,《王氏谈录》作祥符中),官至屯田郎中
卒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三一《王洙墓志铭》)。
事见《宋史》卷四五七《戚同文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廖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潭州衡山人
真宗天禧三年进士
好古能文章,为欧阳修
德行闻于乡里。
有《朱陵编》。
全宋文·卷三六一
廖称潭州衡山(今湖南衡山)人,天禧进士
其家世以能诗知名,而尤好古,能文章。
其德行闻于乡里,一时贤士皆与之游。
卒,有遗文百馀篇,号《朱陵编》。
其《洪范论》为欧阳修
见《欧阳文忠公集》卷四二《廖氏文集序》。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欧阳晔北宋 959 — 10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9—1037 【介绍】: 吉州庐陵人字日华
欧阳观弟,欧阳修叔父。
真宗咸平三年进士
历知崇阳县桂阳监,以都官员外郎黄州永州,皆有能政,尤善决狱。
幼孤,依而长。
后以本官分司西京,遂致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从政北宋
全宋文·卷三○五
王从政天禧中入内内侍省内西头供奉官,见《越中金石记》卷二。
胡宿宋庠王圭欧阳修诸集中有王从政,历诸司、崇仪、六宅、左藏西上閤门等使,为都监钤辖,至侍卫亲军步军马军都虞候(《文恭》卷二六,《元宪》卷二二,《华阳》卷三○,《欧阳文忠公集》卷八○),或即此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